新闻速递
新闻速递
我对教育的一些看法(一)--谢校长在初一年级家长会上的讲话选
作者:谢贞祥 来源: 浏览量:7510 发布时间:2011-09-20

我对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不要让孩子输在成长过程中

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观念: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家都看过百米赛跑,特别是赛事激烈的时候,有时要重新起跑几次,原因是不断有人抢跑。为什么不断有人抢跑呢?一是因为只有一百米,距离短;再就是只需10秒左右就跑完了,时间短;冠军和其他人只差零点零几秒,所以起跑非常重要。大约是百米赛跑的情形的影响吧,很多人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也类似于此,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场竞赛,如果非要把它比作竞赛,那我宁愿认为孩子的成长不是短跑,而是长跑,是一个分阶段、逐步成长的过程。不要让孩子输在成长的过程中,这才是关键。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其特征是不一样的。03岁是婴儿时期,是孩子智力发展最快、性格雏形形成时期。这个时期是孩子成长的最关键时期,但往往被许多家长忽视,他们大多认为孩子这么小,什么也不知道,吃饱、穿暖、不生病就行了,忽视了对孩子一生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性格的培养。小孩子最初是通过哭与大人沟通和交流的,孩子饿了就哭,大人听到孩子哭,就进行各种试验,知道了,给吃的他就不哭了,于是就了解了孩子哭就是饿了,需吃东西,下次再哭首先给东西吃,如果给东西吃还哭,就证明不是饿了,继续试验,直至不哭,这次又知道了是要睡觉,如此,下次又知道了哭是身体不舒服要看医生。大人把每次哭的声音大小、缓急、时间长短,再加上孩子哭的各种情形进行比较,于是大人就了解孩子了,不同的哭是表达不同的意思,同样,孩子也通过不同的哭向大人释放不同的信号,久而久之,有些就固定下来形成了性格。例如,孩子饿了就哭,如果没人理就声音大一点,如果还没有理就再大、再急,大人一听哭得跟平时不一样,就赶忙喂吃的,于是孩子知道了下次再饿的时候就直接大声急哭,大人也就知道了孩子饿得厉害,久而久之,孩子性子急就形成了。孩子就是这样快速发展智力,初步形成自己的性格的,如果家长这个时期很少接触孩子,不做有心人,那么就错过了教育孩子、塑造孩子的最关键时期,以后教育、塑造孩子的成本就要成几何级数的增长,难度也越来越大。

36岁(幼儿时期),这一时期孩子的智力已经发展成熟,有些习惯已经形成,性格已经稳定了。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时期,如果再错过了这个时期,后面的教育成本会更大,难度也更大。即便如此,这个重要的教育时期也被许多家长忽视,很多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这种隔代教育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讲这个问题),即使孩子跟父母长大的,但很多家长更注重孩子知识的灌输,所谓的“素质”培养(即绘画、唱歌、跳舞等艺体门类的培训),忽视了对孩子的生存教育、习惯培养和生活经验的积累,给以后孩子的成长留下了很多遗憾。古人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一是说明06岁是孩子成长的非常重要的时期,二是说人的性格六岁就已经形成,以后改变的可能性很小了。

小学期阶段(儿童时期),是孩子很多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开始产生自我意识,这时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基本生存能力的培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远比单纯学习知识重要。但我们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良好行为的养成,基本生存能力的培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由于孩子的自我评价系统还不健全,更多的是依靠周边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对自己的一种看法,因此,周边人对孩子积极正面的评价有利孩子建立自信心。但我们许多家长没有给孩子积极正面的评价,导致孩子自信心缺乏,有的甚至玩世不恭、自暴自弃。孩子的一个良好行为可能并不能引起我们的重视,但只要我们时时处处去培养和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就能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就能养成良好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性格会使孩子一生幸福。

中学阶段(少年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最关键时期,身体成长最快,心理变化最大、最脆弱、自我意识开始建立并完成。这一时期孩子心理的成长是压倒一切的,它对孩子的其它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影响,由于它变化大、脆弱的特点,所以家长必须给孩子以更大的成长空间,以培养孩子自主、自律意识。

高中阶段(青年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趋向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建立的最主要时期,孩子逐步由感性变得理性、独立性进一步增强。

当然,以后还有不同人生阶段,只是家长对孩子以后的人生阶段的影响力已经相当微小了,这里不再哆嗦。既然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就必须重视孩子的成长过程,重视孩子发展方向,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急功近利。在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让其充分发展,不要随意跨越某个阶段,否则孩子的发展就会产生缺陷。从这点上讲,我反对孩子上学低龄化,反对大学少年班,我们现在的早期教育有成人化、单一化、功利化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要改变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必须转变观念,淡化功利,使教育回到本来的发展轨道上来。

                     下图:谢校长在讲话

 

家庭教育应该更加重视过程,不要过于看重结果。因为这个时期正是孩子成长的时候,他们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也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犯错误是经常性的,也是正常的,不犯错误倒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们不必看得太重孩子做事情的结果,更应该注意它的过程。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天,老师布置了个任务,要他们回家做小板凳,作品交上来后,老师说爱因斯坦的作品太丑陋,爱因斯坦则拿出另两只小板凳说:“这是我的第三只,它比前两只好多了。”这个故说告诉我们,孩子做事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在做事过程中的进步。
这里,我要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家庭教育中最忌讳自己不懂却去管孩子,例如,学习方面的事,我们家长除了关注学生的分数和名次外懂的东西不是很多(我不客气的这么说),但却管得很多,孩子很烦家长管自己的学习,每当家长管孩子学习时,孩子就会说:“你不懂。”结果说家长忙了半天被孩子一句话给打发了,于是家长就很生气,就要教训孩子一顿,这样家里就充满了火药味。时间久了,孩子与家长之间就充满了不信任和隔阂,乃至敌意。这样的教育非但没益,反而有害。正确的做法是,教自己懂的一些东西给孩子。例如,教孩子洗衣服、洗碗、扫地等,这些你懂,你有发言权,教这些的时候,孩子会信任你,你说的他能听得进,能按你的要求去做。但是学习方面的事,你确实不懂或者不怎么懂,你说的话他就当然不听了,肯定也不会按你的要求去做。能听得进并照你说的去做,这就是有效教育,否则就是无效教育。有效教育能增进彼此信任。有信任才有教育。我们很多家长跟孩子之间是没有信任可言的。
我还要提醒家长: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促其自律——自己要求自己。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由他律(别人强迫性的要求)到自律(自己对自己的要求)的过程,家长不要随便禁止孩子做事情。我们有许多家长总是不让孩子做这,也不让做那,担心孩子做错了或者把事情做砸了。譬如,不让看电视,不许玩游戏,不让跟某某孩子交往,等等,有好多不准。其实,禁止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抗,禁止的越厉害,孩子的反抗情绪越强烈,这种反抗情绪如果一直延续到孩子的青春期就相当麻烦了。所以,我认为除了危及生命的事情,所有的事情孩子都可以做,不要禁止,但一定要告诉孩子判别:为什么能做,为什么不能做。孩子没做之前我认为不必给孩子过多的提醒,只是当他做失败了或者搞砸了的时候,家长不要责怪和埋怨,甚至打骂,而应该平心静气的告诉孩子为什么会失败或者搞砸了,告诉他下次做的时候应注意什么,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家长平心静气的坦诚的教育孩子,孩子一定能听进你的忠告,并且会汲取教训,这个时候孩子才能听得进你的指导,没失败之前他是听不进去的,为什么呢?初中阶段的孩子才开始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他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失败是别人的事,自己不会失败,所以,他敢做一切事情,特别是别人不让做的事情,他更要挑战自己。我家孩子小时候,不管他做什么,我从不禁止他,把东西摔了,事情做坏了也不批评,只是告诉他为什么会把东西摔了,为什么会把事情做坏了,下次再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虽然下次不一定把所有教训都记住了,但总是有进步,有进步就值得肯定,不要吹毛求疵,求全责备。他喜欢玩游戏,第一次很紧张的跟我提出要玩游戏,看他神情是怕我给否决了,当听我说可以玩时,非常高兴,这个时候我想的是下次怎么办,于是就提出玩到什么时候结束,这是我已经想好了下次、再下次、再下下次对付他的办法,原则就是一次只能比一次玩的时间少,譬如,这次他说玩两小时哪怕三小时我也会同意的,下次只能比这次少,否则我就会要求他自己减时间,哪怕减五分钟我也会同意的,如此再下次就会更少,已至少到我觉得可以不少了为止。最后他玩游戏的时间减到了30分或者20分钟的时候,我就说,你以后只要你不超过这个时间就不需要跟我请示了,随便什么时候玩都可以,因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约束后,他自己已经能够控制自己了,所以我就不需要外力强制约束了,也建立了互信,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了。
我还要提醒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促其扬长避短,特别是要在“扬长”上下功夫。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甚至是缺陷,短处可以弥补,缺陷不可弥补。所以每个人应该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人的一生中短处使用的时候是比较少,多是在发挥长处,但我们很多家长却在孩子的短处着手,甚至是在缺陷方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这是不妥的。有的孩子有领导才能,你就不要埋没他了,有的孩子有交际的才能,你要尽可能培养,有的孩子能静得下心来,坐得住,你可以培养他从事研究性的工作,有的孩子会唱歌,有的孩子喜欢跳舞,有的孩子会精打细算等等,只要是优点就尽可能让它变成优势,只要是优势就尽可能让他发扬光大。前提是我们必须花点精力去了解孩子,然后有目的的培养兴趣,然后才可以发挥优势。
我还要提醒家长:对孩子向你说的事情,不要随便表态,要多观察,少随意发表意见,特别是不要随便表态。例如,有的孩子考得不好,回家哭得很伤心,父母一看孩子哭得那么伤心,就得出“孩子一定是汲取教训了”的结论,于是赶快安慰孩子:“没关系,没考好下次再努力。”家长不问明情况就安慰孩子实在是轻率的。其实,许多孩子没考好回家哭或者情绪不好、甚至不吃饭、不排除是真的很伤心,但也不排除是在试探父母对此事的态度,我们的父母这么快就表态了,给孩子的信息是:考得不好这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所以下次考得不好也不要紧。因此,学习不努力也可能不要紧的,大不了再哭一次。所以,我的看法是,当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形时,请你冷静的观察一下孩子的后续行动,不要急着安慰他,也不要急于表态,给孩子一个冷静思考的时间,因为孩子向你哭诉时他的情绪还没有稳定下来,不可能冷静思考问题,只有当情绪稳定了,他才会冷静思考。这时我们再跟孩子认真的进行对话,帮助孩子找出问题,提出努力的方向,这要效果会更佳。
我还要提醒家长:如果我们的家长是很能干或者成功的人,请你一定要经常表现自己的不足,给孩子超越家长的空间,让他的自信能够很好的成长。我们有的家长处处表现得很强,让孩子总觉得自己很自卑,或者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让孩子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对家庭或父母很冷漠,甚至觉得是这个家里多余的人,总想要离开或逃避这种环境。这就不好了,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困扰。
当然还有许多要给家长说的话,由于与主旨无关不再赘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