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七年级
“桥”见武汉,“药”您共赏 ——701班开展仲春研学活动
作者: 来源:七年级 浏览量:2076 发布时间:2024-05-06

430日中午13时,华一初701班的55位同学在班主任张柳老师的带领下,赴汉阳开展了一场特殊的研学活动。

研学活动第一站,师生们来到了中国桥梁博物馆。

溯源桥梁史,再现长江大桥建设场景

走进桥梁博物馆,一面浮雕迎面,“天堑变通途”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桥梁建设者与长江大桥、杨泗港大桥等元素融为一体。进入观展区,当看到赵州桥、卢沟桥、泸定桥等桥梁的图文资料以及相关模型一一呈现时,同学们直呼“就像是走进了历史课本”。

步入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再现装置时,在实景与画面的结合下,仿佛可以看到当年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两边工人作业的图记,重现了中铁大桥局一度失传的钢梁杆件热铆技术。解说员介绍到:“烧红的铆钉温度达到1205度,下面的工人用钳子捏住,抛给上面的工人,上面的工人用铁漏斗接住,再用风枪打进去。铆固要求每一个孔眼的直径和铆钉的直径仅差1毫米,铆钉会铆得特别牢固。”

160斤潜水服,创造世界桥梁深潜神话

南京长江大桥是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并全部采用国产材料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当年在修建过程中,要使大型沉井牢牢地扎根在岩层上,就需要潜水员进行深水作业。党员潜水班班长胡宝玲突破了深潜60米的“警戒线”后,下潜到70米,这项壮举被称为“超越人类极限”。当时在潜水领域有这样一个说法:“每下十米,就是一个大气压,一超过三四十米,就要有几十吨、上百吨的压力,会把人压成肉饼!”

这套看似破旧的潜水服门道不少:一套重潜设备达160斤,下水的潜水员要4个人配合,才能完成一次超过30米深的重潜。潜水员工作的环境在桥梁的钢护筒或者是围堰的底部,都是泥浆,什么也看不清,他们要练就在泥浆中完成7个工种的技能,如装吊,水下切割、焊接、摄影等。

数十座桥梁模型零距离接触,VR体验港珠澳大桥上极速赛车

为了更形象地让普通观众获得新知,博物馆还联合中铁大桥科技研究院研发了一款桥梁建造全过程移动滑轨屏。电子显示屏随观众位置移动,随后通过动画演示桥梁建设的具体过程,从桩基、承台、主塔的施工到上部结构施工,一一详尽展示。同学们从中了解到一座座桥梁是如何建起来的。

现场还设置有“极速港珠澳”的赛车游戏。观众进入“驾驶室”,在三台显示屏打造出VR沉浸式体验的环境中,犹如驾车行驶在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上,疾风驰骋、美景如画。

从曾经的追赶者变成引领者,大国重器彰显中国实力

因桥而兴,以桥闻名,武汉被誉为“建桥之都”。在中国桥梁博物馆中,同学们看到武汉已形成集桥梁科研、设计、施工、咨询、监理、养护、装备研发、材料研制、钢结构安装等上下游产业链,桥梁产业达千亿级规模,桥梁设计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据统计,目前世界排名前10的跨海桥梁中,中国占6座;世界排名前10的悬索桥,中国占6座;世界排名前10的斜拉桥,中国占7座;世界排名前10的拱桥,中国占7座;世界排名前10的梁桥,中国占5座,中国桥梁建造成就令世界瞩目。

 参观完博物馆后,701班的师生们,在馆内举行了一场小型座谈会。同学们畅所欲言。“桥梁博物馆生动真实地再现新中国桥梁的建设历程、全方位展示世界桥梁的建设成果”。“这些不同年代、不同类型与风格的桥,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桥梁博物馆建成开放填补了国内以桥梁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的空白,并站在国家和行业的高度,把中国桥梁放在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世界的大环境中去展示、去呈现,进一步唱响‘中国桥梁’这张国家名片,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充分感受到桥梁历史、桥梁文化和桥梁科技的无限魅力。”

第二站,师生们来到叶开泰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优雅别致的徽派院落

走进叶开泰文化园,这里别有洞天。在“叶开泰”牌坊的背后,藏着一座巨大的徽派四合院。一排长长的青瓦白墙、飞檐翘角,狮子门,花格窗、长影壁。

整个院子古香古色、诗情画意,让人不由得驻足凝望。当然,这里除了建筑、雕塑、非遗、历史、绘画、诗赋等丰富的传统文化,这里更重要的是有中医文化。

形象生动的主题塑像

作为一个中医药为主题的博物馆,在四合院中藏着许多“中医主题”的人物塑像。或露于屋外,或存于室内,格外惹人眼目。雕塑的人物形象十分生动,或凝神把脉,或称量斤两,或熬制汤药。一尊尊雕塑,一个个场景,用无声的言语,向人们讲述着古老的中医故事。

雕像里还藏着“要面子”的历史典故:当时的药材分为三层,上层是最好药材叫“面子”,下层是最差的药材叫“底子”。为了保证功效,叶开泰的管事在选购药材时总会说——把“面子”给叶开泰,“要面子”的说法由此流传下来。

近四百载的药号传奇

在“叶开泰博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里,同学们了解到诞生于1637年的叶开泰,从明朝末年至今,经历了将近四百在的历史沧桑,经历了十几代人的传承。

作为一个老字号,叶开泰能与同仁堂、陈李济、胡庆余堂并称“中国四大药号”。鼎盛时,甚至成为中国最大的药号。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其背后是叶开泰及其家族几代人“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正念,以及“要面子”的操守。

古老独特的非遗技艺

在博物馆中,不仅可以看到叶开泰的历史文化,还可以看它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叶开泰传统中药制剂方法”包含了“手工泛丸”与“九秘膏方”以及“四制老酒”,其制作方法与工具在馆中通过图文进行了详细展示。 “九秘膏方法”展示了九道主要流程,以及每道流程所用的各种器具,让人切身感受到其中匠心与智慧,更让人明白究竟什么是非遗。除此之外,博物馆里还能观赏药材炮制的风俗画。一幅幅精美化作,形象展示了古代药物炮制过程,充满了无限情趣。

亲身体验的文化活动

除参观外,同学们还可以亲身体验各种活动。比如,古装剧中经常出现在的“香囊’,就出现在场馆内。参观者可以亲手用研钵将药材研碎,然后按顺序装入袋子、系上绳子,完整地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香囊。香囊的制作,让同学们既认识了药材,也明白了制作方法,更懂得了香囊的作用,及其香囊文化。

还可以体验制作艾条,品尝不同功效的养生茶,甚至还能跟着老师,一起学习太极拳、八段锦与站桩……师生们都对亲身体验传统文化跃跃欲试,要真切地体验一把传统文化的魅力呢!

参观完叶开泰中医药博物馆后,同学们纷纷说道:“‘一个叶开泰号,半部中医药史’,果然名不虚传!”“叶开泰传统中药制剂方法传承的不仅是精湛技艺,还有‘寿世健民、崇德贵生’的仁爱精神。”参观之旅让同学们对中医药学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它不仅是医学技艺,更是一种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我们深知,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这一代人更应该学习和传承中医药学,让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班主任张柳在本次研学活动总结时说:“武汉桥梁,叶开泰中医,是武汉的两张重要名片。此次研学,不仅是要带孩子们走出象牙塔的校园,跳出课本理论知识的局限,真实地去感受历史与文化,更是要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传承和发扬建桥报国的精神,弘扬中医药文化精神,全面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