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自清精选集》有感
705班 刘玮雯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才子去了,就一去不复返了。”
在1898年至1948年间,出现了一位现代著名的学者、散文家、诗人——朱自清。
朱自清的每一篇文章都耐人寻味,反复琢磨才能弄清楚其中的意义。就像《踪迹》里的《歌声》,内容虽不多,但却十分精练,实在令人佩服不已。
初读这篇文章时,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歌声,要用这样的句子记下来。我一点也不明白,只觉得这比喻十分美妙,只有亲身去仔细体会,或许还不及它文字上的美。这到底是朱自清的想象,还是事实如此呢?
不论是谁,看了这篇文章,都会去证实自己的感受。我也一样。回忆了春天时的毛雨,打在身上一点也不舒服,有点疼,又有点痒,实在不轻松。有可能等我长大以后,才能明白其中的轻松。
再次阅读这篇文章时,又明白了一些。在当时,朱自清可能四处碰壁,他经历了许多坎坷,十分沧桑,觉得这毛雨才能给他带来轻松,只有这歌声才能使他神迷心醉。
朱自清的笔下,有时写出那种难以想象的轻松,而后又是孤芳自赏的黯淡,使人倍感惆怅。
想到朱自清经历的种种,顿时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已经十分幸福、美好。不要向亲人、朋友奢求过多的东西。有得必有失,等到失去后再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
只有经历过许多的朱自清,在听歌时才会如此全神贯注。他终于被这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他沉浸在其中,甚至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这是多么专注!
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在1921年11月3日于上海写的。1921年时,朱自清遇到了许多好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当时他深感社会黑暗,常常陷入彷徨、空虚的情绪中。正是这些,他的这篇《歌声》中,一段是那样的优雅,一段是那样的黯然失色。
当今,已经很难出现像朱自清这样著名的学者、散文家、诗人。我们要努力向朱自清学习,取得像他一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