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请输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 清风文学社 >> 正文

《华菁》第二期“三点导读”

  时间: 2013-06-26 13:13:00 点击: 5277

 

南轩记
曾巩
  得邻之茆(máo)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
  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
  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
  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山镵(chán)冢刻、浮夸诡异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野圃、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
  皆伏羲以来,下更秦汉至今,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小大之际,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
  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者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
  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觉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
 
三点导读
但新芳
美点赏析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是:先道后文,文道结合,“文以明道”。这篇《南轩记》很好的体现了曾巩散文的特点: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         
美点一:纯正的儒家人生观。他在家旁边一块荒地上盖了间茅草屋,作为自己的书房。他觉得自己的性情适合于在乡野僻静之所过闲散的生活,不适合到朝廷中间去争斗。但他隐居乡野并非消极遁世,他在辛勤的劳作中磨炼自己。他把艰辛的生活当作一种阅历和锤炼,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他还在书房里博览圣人之书,增长见闻,养育忠义之气,自强不息。他在等待恰当的时机,像诸葛亮一样走出茅庐,实现自己的理想。当然,如果时机不对,还是应该安心等待。可见,曾巩是一个非常善于审时度势的人。不仅如此,曾巩还能够坚守自我,不被别人左右。他有自己的理想:为天下苍生谋。只要是有利于民生的他就去做,这就是他惟一的标准,他不会以别人的臧否来转移自己的志向。这就是《南轩记》中的曾巩:一位百炼成钢的勇士,一位进退有据的智者,一位心系天下的儒生。
美点二:结构严谨端正,为后世楷模。曾巩的文章典雅庄重,明清两代著名作家都将其作品奉为典范。本文曾巩由开荒建屋写起,然后从两个方面展开说理,阐明这简陋的茅草屋对自己的重要意义。接着层层议论,表达自己的人生志趣。结构严谨,说理深刻,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美点三:语言淳朴真诚,打动人心。曾巩的散文虽不像苏轼欧阳修那样文采斐然,但语言质朴诚挚,自有其动人之处。如文章开头,曾巩寥寥数语就写出了自己开垦荒地建造茅屋的全过程,得邻之茀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劳作的辛苦,身处其中的喜悦跃然纸上。当他因为生活所迫不能经常呆在茅屋里时,他倍感焦虑,“其能无焰然于心邪?”当他想通了艰苦的生活是上天对自己的磨砺时,他又找到了快乐,“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无需修饰,最真诚的语言,才能表达最真挚的情感。
难点指津:
曾巩散文简洁淳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些字词句的理解难度较大。①伏闲隐奥: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②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不过冷静一下再想想,大凡像我这样违背自己的性情,劳苦自己的身体,被生活问题所驱迫的情况,也是有理由去做的了。③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回想我所爱好的东西很高远,与身在这草房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④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的最高表现,没有不详尽载述的。
考点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吾不愿易也    (2)士有所勤  
2、翻译文言句子。
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
参考答案:1、交换;本来;
2、人有过错就改正,凭勇敢去对待所要奔赴的事业,靠永不止息来实现最高的目标,这些都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索求的东西(原因)。
 
 
 
 
 
不顾一切地老去
张丽钧
天光有些暗。我侧脸照了一下镜子,竟被镜中的影像吓了一跳。那个瞬间的我,像极了自己的母亲;一愣神儿的工夫,我越发惊惧了,因为,镜中的影像,居然又有几分像我的外祖母了。我赶忙揿亮了灯,让镜中那个人的眉眼从混沌中浮出来。
——这么快,我就撵上了她们。
母亲有一件灰绿色的法兰绒袄子。盆领,泡袖,掐腰,用今天的话说,是“很萌”的款式。大约是我读初二那年,母亲朝我抖开那件袄子说:“试试看。”我眼睛一亮——好俏气的衣裳!穿在身上,刚刚好。我问母亲:“哪来的?”母亲说:“我在文化馆上班的时候穿的呀。”我大笑。问母亲:“你真的这么瘦过?”
后来,那件衣服传到了妹妹手上。她拎着那件衣服,不依不饶地追着我问:“姐姐,你穿过这件衣服?你真的那么瘦过吗?”
现在,那件衣服早没了尸首。要是它还在,该轮到妹妹的孩子追着妹妹问这句话了吧。
人说,人生禁不住“三晃”:一晃,大了;一晃,老了;一晃,没了。
我在晃。
我们在晃。
倒退十年,我怎能读得进去龙应台的《目送》?那种苍凉,若是来得太早,注定溅不起任何回音;好在,苍凉选了个恰当的时机到来。我在大陆买了《目送》,又在台北诚品书店买了另一个版本的《目送》。太喜欢听龙应台这样表述老的感觉——走在街上,突然发现,满街的警察个个都是娃娃脸;逛服装店,突然发现,满架的衣服件件都是适合小女生穿的样式……我在书外叹息着,觉得她说的,恰是我心底又凉又痛的语言。
记得一个爱美的女子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揽镜自照,小心翼翼地问候一道初起的皱纹:“你是路过这里的吧?”皱纹不搭腔,亦不离开。几天后,再讨好般地问一遍:“你是来旅游的吗?”皱纹不搭腔,亦不离开。照镜的人恼了,遂对着皱纹大叫:“你以为我有那么天真吗!我早知道你既不是路过,也不是旅游,你是来定居的呀!”
有个写诗的女友,是个高中生的妈妈了,夫妻间惟剩了亲情。一天早晨她打来电话,跟我说:“喂,小声告诉你——我梦见自己在大街上捡了个情人!”还是她,一连看了八遍《廊桥遗梦》。“罗伯特站在雨中,稀疏的白发,被雨水冲得一绺一绺的,悲伤地贴在额前;他痴情地望着车窗里的弗朗西斯卡,用眼睛诉说着他对四天来所发生的一切的刻骨珍惜。但是,一切都不可能再回来了……我哭啊,哭啊。你知道吗?我跟着罗伯特失恋了八次啊!”——爱上爱情的人,最是被时光的锯子锯得痛。
老,不会放掉任何一个人。
生命,不顾一切地老去。
多年前,上晚自习的时候,一个女生跑到讲台桌前问我:“老师,什么叫‘岁月不饶人’啊?”我说:“就是岁月不放过任何一个人。”她越发蒙了:“啊?难道是说,岁月要把人们都给抓起来吗?”我笑出了声,惹得全班同学都抬头看。我慌忙捂住嘴,在纸上给她写了五个字:“时光催人老。”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回到座位上去了。其实,再下去几十年,她定会无师自通知晓这个词组的确切含义的。当她看到满街的娃娃脸,当她邂逅了第一道前来定居的皱纹,当她的爱不再有花开,她会长叹一声,说:“岁月果真不饶人啊!”
深秋时节,握着林清玄的手,对他说:“我是你的资深拥趸呢!”想举个例子当佐证,却不合时宜地想起了他《在云上》一书中的那段话:一想到我这篇文章的寿命必将长于我的寿命,哀伤的老泪就止不住滚了下来……这分明是个欢悦的时刻,我却偏偏想起了这不欢悦的句子。——它们,在我的生命里根扎得深啊!
萧瑟,悄然包抄了生命,被围困的人,无可逃遁。
离开腮红就没法活了。知道许多安眠药的名字了。看到老树著新花会半晌驻足了。讲欧阳修的《秋声赋》越来越有感觉了。
不再用刻薄的语言贬损那些装嫩卖萌的人。不经意间窥见那脂粉下纵横交错的纹路,会慈悲地用视线转移法来关照对方的脆弱的虚荣心。
柳永有词道:“是处红衰绿减,冉冉物华休。”这样的句子,年少时根本就入眼不入心。于今却是一读一心悸,一读一唏嘘。说起来,我多么为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两个演员庆幸,如果他们是在自己的青葱岁月中冒失闯进《廊桥遗梦》,轻浅的他们,怎能神奇地将自我与角色打烂后重新捏合成一对完美到让人窒息的厚重形象?
不饶人的岁月,在催人老的同时,也慨然沉淀了太多的大爱与大智,让你学会思、学会悟、学会怜、学会舍。
去探望一位百岁老人。清楚地记得,在校史纪念册上,他就是那个掷铁饼的英俊少年。颓然枯坐、耳聋眼花的他,执意让保姆拿出他的画来给我看。画拿出来了,是一叠皱巴巴的仕女图。每个仕女都画得那么难看,像幼稚园小朋友的涂鸦。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兴致勃勃地欣赏。
唉,这个眼看要被“三晃”晃得灰飞烟灭的生命啊,可还记得母校操场上那个掷铁饼的小小少年?如果那小小少年从照片中翩然走出,能够认出这须眉皆白的老者就是当年的自己么?
——从子宫到坟墓,生命不过是这中间的一小段路程。
我们回不到昨天;明天的我们,又将比今天凋萎了一些。那么,就让我们带着三分庆幸七分无奈,宴飨此刻的完美吧……
 
三点导读
喻中胜
美点赏析
岁月匆匆,时光飞逝;青春难驻,人生易老。自从人类觉醒,有了生命的意识,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翻滚着、涌动着生命短促的喟叹。“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圣人在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英雄的慷慨中有多少无奈;“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伟人豪情中也能让人感受到几许凄然。读以上作品,更多感知到的是人生易老的概念,好像“老”跟我隔得很远;我像一个局外的欣赏者在悠闲地观照别人的衰老。
读罢张丽钧的《不顾一切的老去》,有种“又凉又痛”的感觉爬上心头;我不再是一个悠闲的观照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岁月的残酷,人在岁月面前的无奈。
是文章精选的材料冲击着我。照镜时的惊悚发现,母亲的绒袄,读《目送》的感受,揽镜自招的女子,写诗的女友,天真的女生,和林清玄的对话,百岁老人,这些材料都来自于生活的细节,像在我身边发生的,像是我曾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读着这些生命飞逝的片段组合,自己像是被带上了这辆飞驰的时间高铁之上------人生真是“晃”的好快呀。
不管“我”有多惊惧,不管“我”心中有多“凉”多“痛”;他不顾一切的老去了;青春少女的额头上定居了皱纹,不管你愿不愿意,乐不乐意,他不顾一切的老去了;不管写诗的女友是多么渴望爱,他不顾一切的老去了-----锯得你痛;不管林清玄参悟生命多么深透,他不顾一切的老去了------让人哀伤;不管掷铁饼的少年是多么的英俊,他不顾一切的老去了-------让人须眉皆白,颓然枯坐。不论是老人,还是女人;不管是少年,还是老人;不管是凡人,还是名人;不论是俗子,还是参悟生命的人,没有一个逃得掉,没有一个不是不顾一切的老去。老去就老去吧,但老去不仅是老去;老去的还有青春的身材,亮丽的面庞;老去的还有人的童真,爱也不再开花。
文章的构思有意味。文章用了七分的内容写无奈,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的心会随着内容的铺开越发沉重。但作者没有让我们的情绪一直沉重下去。“不饶人的岁月,在催人老的同时,也慨然沉淀了太多的大爱与大智,让你学会思、学会悟、学会怜、学会舍。”这就像“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恐怖中,突然见到了一点光亮,人的情绪为之一振。透过这点光亮,我们会看到一个更为精彩,更为丰富,更有价值的世界。
作者完成了全文的转折之后,写了探望一位百岁老人的内容。这个材料别具意味。虽然仍有浓浓的无奈之情。但我们能感受到作者从关注自己到关注他人,从爱自己到爱他人,已走上了自我救赎之路。“每个仕女都画得那么难看,像幼儿园小朋友的涂鸦。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兴致勃勃地欣赏。”是什么让“我”能兴致勃勃的欣赏?是大爱呀!青春可以老去,容颜可以衰老,但大爱在岁月中沉淀。用大爱抗拒岁月流逝的痛苦、无奈,用大爱构筑人生意义的精神家园。这不仅是作者的救赎之路,也是大众的救赎之路。
佩服作者的勇气,她把人生的痛苦、无奈“血淋淋”地呈现出来,用了全文绝大部分的篇幅,就像人生的“七分无奈”。她没有回避人生的痛苦、无奈,而是直面人生的痛苦和无奈。既然逃不掉,就直面他吧。也佩服作者的积极和睿智,在无情的岁月中,她获得了“三分庆幸”--------她在思、她在悟,她在自我救赎。
作者从生活的细节中参透了生命的真谛。虽然“从子宫到坟墓,生命不过是这中间的一小段路程。”虽然“我们回不到昨天;明天的我们,又将比今天凋萎一些。”但我们可以三分庆幸,七分无奈,歆享此刻的完美。
是呀!既然时间总是要老去的,谁也逃脱不了这生命的规则,那又何必去纠结于他的衰老呢。就让我们活在当下,雕琢当下的每分每秒的时光,活得从容,活得坦然,活的有滋有味吧!
难点指津
散文品析的难点一般在,透过语言材料理解其中的意味,揣摩作者的内心情绪或情感。本文语言生动活泼,简洁朴实;描绘人物,如在目前;叙事对话,流转自然。虽没有晦涩难懂的语句,但却有意味深长的材料。见到自己仰慕的林清玄,作者在这欢愉的时刻却想到了不欢悦的句子。为什么?我们还可以从材料安排的角度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个材料安排在这里。
这些都是有意味的。
“一想到我这篇文章的寿命必将长于我的寿命,哀伤的老泪就止不住地滚落下来”。作者在欢愉的时刻想到的都是这令人忧伤的句话,可见作者对生命逝去深感痛苦、无奈之情已深入骨髓,成了她“无法逃遁”的心结。
文章中作者的痛苦、无奈的情绪在不断积累、加深:先是“惊惧”,接着“又凉又痛”,接着“在我的生命里扎根的很深呀!”行文至此,作者的痛苦、无奈已到极致;也为文意的转折蓄足了势--------就像一个穷途末路之人,忽有了柳暗花明之喜。
考点训练
1、作者探望百岁老人,为什么能兴致勃勃地欣赏画得很难看的画?
2、一篇优秀的文章主旨往往是复义的。请从多方面谈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