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贵在坚持
------读《红舞鞋》有感
803班 朱雅菲
《红舞鞋》讲述的是平凡的李莎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加入了学校的舞蹈队,怀揣上了
当舞蹈家的梦想,并得到了参加舞蹈大赛的资格。但在通往舞蹈家的道路上,困难纷至沓来,可李莎莎在困难面前没有低头,而是坚持着在这条路上走了下去,最后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
梦想,每个人都有,梦想的路,也就在眼前,但古往今来真正实现梦想的人有多少?屈指可数。原因是什么?许多人在通往梦想的路途中,被一个个困难所击倒、所打垮,倒在了半路上。
李莎莎是平凡的,她长的并不漂亮,成绩也只是中等,但她有一颗热爱舞蹈的炽热执着的心,尽管她在追梦的旅途中碰到了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背叛、误解、伤害,其中还穿插着大人们的纠结往事,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况,李莎莎始终没有放弃自己,而是始终执着于梦想,勇敢的面对一切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最终赢得了所有人的认可,蜕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其实,像李莎莎这样执着追求梦想的人,从来就不少。
唐朝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也是个贪玩的孩子,有一天他偷跑出去玩,看到河边有一个老太太在磨铁棒,李白很好奇地问老太太。老太太回答:“我在磨针啊。”李白很惊讶,这么粗的一根铁棒要磨成细细的绣花针,觉得很不可思议,老太太笑着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老太太的话告诉我们:任何事情,只要我们肯努力,肯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在上课时布置了一项作业,让他的弟子们每天把手甩一百下。过了一个星期后,他问还有多少人坚持做了,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举起了手。一个月后,他又问了,现在只有一半的人举手了。一年后,他再问,现在只有一个人坚持下来了,他就是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这个故事又一次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
当然,有时候,坚持了,最后还是没能实现梦想,这可能有其他原因。可就算没有实现梦想,但是追梦的过程是美好的,是值得我们一生去记忆的。况且,如果不努力,不坚持,你永远也实现不了自己的梦,那为什么不去试着努力呢?
我做事属于三分钟热情,认定了一件事后会很狂热,但这种热情持续的时间不会长,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很多时候我很想做一件事,满怀激情的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便会觉得很无聊,又去做另外一件我觉得有趣的事,可做了一会儿又觉得无聊,最后不仅耽误了时间,还一事无成。所以做一件事,你拥有多么高明的技巧,多么珍贵的材料都不是重点,贵在坚持。
朋友,追梦的旅途是辛苦的,一路上难免会伴随着痛苦与悲伤。但是,请不要放弃你的梦想,它会在光芒万丈的终点等待着你。其实,你离它并不遥远,只是,你还需要坚持着走一步,再走一步,翻过山、跨过海,迎接你的,终会是灿烂的梦想之花的绽开。
《家》----读书笔记
802班吴迪睿
在写这篇读书笔记时,窗外萧萧风声,夹带雨点,沉浸了一上午,被丝丝缕缕情感绕怀的头脑便也如这天气一般昏昏沉沉了。
这部小说的文字是十分有特点的,记得第一次接触《家》是在一本书上的节选,内容是关于鸣凤出嫁前一天的,我且前不接后不搭地读下去,竟也被深深地吸引,源自那细腻紧扣的描写。
整篇小说之所以较为成功,我认为有3个因素,一来文笔好,尤其是细处的描写,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把握简直就像打蛇七寸那般,不仅自然使人感觉到贴切,而且通过“画外音”来衬托,同时他的心理描写仿佛让人站在人物的心尖上,听着他们或呐喊或哀诉,这有赖于他具体地描写和联想,他的描写还与动作,神态等结合,使人物更生动真实。
同时他的环境描写也在整本小说中起到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其中最多的应是金陵公寓中花园的景物描写。那是一个这所公馆的年轻人一起笑或深夜暗疗心伤的地方,它极好烘托了人物的心理,再现当时的场面,而且烘托了气氛。尤其是,即便作者之前怎样花大力气描写某一场面的盛况或欢笑,末尾总要笔锋一转,如在过年时节中。不仅给人意味深长,而且仿佛暗示这个大家庭的走向,给人一种深深的寒意,同时作者在描写空气或声音的表达手法也是极具个性的。
第二因素应是整篇文章的事件,一重又一重,在小说里短短的一年间,作者揉会着大大小小的事件,从多个方面来描写这个大家庭的悲欢离合,一波三折,选材精妙,使整部小说更加真实地反映那个社会,具有更深的意义。
有了第二因素,再就是第三因素。小说的构思在我看来也是不错的。(尽管作者说构造欠佳),通过安排一系列的事件,一方面来体现这个旧封建家庭逐渐地衰败,另一方面,从中体现觉慧不断地成长,同时用各种事件使人物的心理顺理成章,达到一定情感高潮,使接下来发生的事又合情合理(如出走)。前后均有铺垫呼应,且极好映着这一部的主题——家。最终以觉慧的逃脱作为完结。成为家的历史,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作者曾经的生活经历,给小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附录中写的很清白,不多作赘述。
记得几年前,初读的时候,也曾像冰心厌倦红楼梦中的哭哭啼啼般有些厌倦和不理解,一来年纪小,不懂其中的感情。二来如今的生活和价值观及我对生活的态度与他们实在大相径庭,尽管会让我为他们或她们有些伤心,但也同觉慧般有时有恨铁不成钢有感觉。毕淑敏曾说:知道自己被缚在茧中,却不挣扎,放任自流,以为没有能力做到便可以心安理得的保持原样,是让人气愤的!这让我即便到到了现在,也不曾真正理解过他们的悲痛,尽管对他们是怜悯的。
但想想吧,又是说的通。母亲简单一句话又出来了。如今的我们啊,忙忙碌碌的,我们看到的是鲜花太阳,朋友的笑脸,宽容的父母亲人,一切似乎都是挺亲切而温柔的,有着一个美好明亮的志向鼓舞着我们,我们睁着大眼睛看着这一切。而他们,被关在家中,无事可做(部分大小姐),被黑暗笼罩着,闭着眼在悬崖走着,不曾努力睁开望望,没有期许一般地活着,怪不得要感叹这凄风冷雨,顾影自怜,愈是坚硬的人,愈发不曾流下眼泪,让一切都成为他们心中的岩浆,催促着他们前进。
作者说的不错,他认为这部小说不曾指出明媚的道路,但它呐喊出了被压迫人的心声。至少为当代的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照射从前,是作者内心的情感,所以他也如此珍爱它。站在阳台上,一张张面容被历史用薄纱掩盖,使我们永触不到他。但他从某一方面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体会青春是美好的东西。立春了,春天也会是我们的。
把握生命的过程
——读《明朝的那些事》有感
803班:邹霁玥
花了很长的时间,我终于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大作《明朝的那些事》。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当年明月讲述了很多他读史和写作时的感受,按照作者的说法,他所读过的历史故事,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以悲剧闭幕。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来说不过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这大概是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吧?
比如,他写常遇春,这位明朝开国第一大功臣,自太平之战时自告奋勇,在其后几年中参与了大明帝国建立过程中所有的重大战役。后北出大漠大胜蒙古骑兵,班师回朝时却暴病身亡,年仅四十。即使是这颗耀眼的将星,在这本书中的印迹,也只有几页纸而已。
无论什么人自出世那天起,就注定了死亡的结局,每个人都逃脱不了这个宿命,这是自然规律。鲜花终将枯萎,太阳总会落山,王朝和帝国也一样摆脱不了覆灭的命运。但是,花还会重开,太阳也会在第二天准时升起,一个帝国的覆亡会带来一个新的时代,因此,毁灭何尝不是新生命的开始?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在这时间的转换中,很多事情的结果无法左右,我们能把握住的只有过程——把握自己生命的过程。这过程会被演绎得有多精彩,取决于每个个体对生命的理解、态度和行为。或许每个生命都不能选择自己出生时的形态,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处世的态度与方式。
回忆我自己短短的人生历程,犹如雾里看花,在朦胧中能捕捉住的画面,有快乐时的欢呼雀跃,有泪水盈眶时的悲伤,或喜或忧,都宛如一个五彩斑斓的小匣子,掀起它的盖子,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颗颗珍珠,在阳光下,流光溢彩。
面对最终的逝去,我们能够紧紧抓住的就是生命的过程。是鸟儿就要振翅翱翔于蓝天,是鱼儿就要游川入海跃向龙门,是骏马就要奔跑在辽阔的草原……每一个生命体都要将有限的时光投入到无限的精彩中去,这样才能尽情地享受生命的过程,享受自由和欢乐。
也许,生命的真谛就在于此——按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和经历一个美好的过程!眼中流下的泪水,是甘甜的还是苦涩的,只有品尝过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