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说:一个日子,一个孩子,这就是教育。善待每一个日子,呵护每一个孩子,这就是教育的全部。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喜欢这个解释。善待与呵护则是极具温度的两个词,那么柔软与温暖。这也说明我们的教育本身就是有温度的,既要有冰冷的制度和相对刻板规范的管理与理性,但更要有激情、温暖、爱、平等与尊重。也许我们无需把教育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那么高端,只需把她想成带领一群孩子过好生命中每一个日子即可。这样我们的工作也许更亲切、简单和真实质朴的多。而这简单的实现也是通过沟通来实现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教育最后其实就是一场师生的沟通。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对一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 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调查结果显示,在500名被解职的男女中,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教育更是如此,教育能否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能否与孩子有效沟通。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谓爱,就是好好说话。无不在强调好好沟通的重要性。语言的温度就尤为重要了。
一、 有效的沟通取决于语言的方式
1、 语速、语气、语调会影响语言的温度与沟通效果
例如:你真讨厌。你有多可爱呀。我们用不同的语速、语调来表达,效果会截然相反。
2、 句式会影响沟通
肯定句、陈述句会坚决、果断、利索,又不容置疑的表达效果,在交流原则性、任务型事件时就非常合适。如果你该用疑问句式,就会暴露你内心的不坚决,孩子就会敏锐捕捉到,执行起来效果就很差。例如:今天做这两张卷子,明天我来改。今天做这两张卷子,明天我来改,怎么样啊 削减了公信力和坚决度。
反问句式要慎用、强调性副词要慎用。
你不能这样,会伤害别人的。(客观陈述,比较中性)
你能不能别这样?会伤害别人的知不知道?(烦躁、不耐烦、反诘,轻微的攻击)
你又迟到了,你怎么就不能早点出门?(评价、指责、自以为是)
3、 肢体语言、表情、动作等在沟通中影响显著
昨天课堂上蒋钟雯复习的事情。
万彦陈龙的故事
二、 有效沟通要善用我向性语言
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比较习惯于你向信息和语言:你怎么还像一年级的小学生啊?你以为你很聪明啊?真不明白你上课都在想啥?你为什么这么马虎呢?你凭什么说谎呢?但这种你向语言主观意识很强,臆断别人,忽视对方感受,不留余地说出对别人的评价,是一种指责性语言,被称为不接受语言。这种沟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沟通。它的弊端是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贬低学生人格,把焦点置于学生,没有反映教师的体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认为这位老师小心眼、苛刻、没有人情味。而我向信息则是我们说话时表达我们对学生行为的感受,以及这个行为对自己的实质性影响。
例如:有一次上课男生甲和女生乙亲密行为过当,我的视线很容易就被吸引过去了,学生也都看过来了,男生甲很蛮横大声说:“看个毛啊?”其实我也非常愤怒,平时也可能会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没礼貌啊?你这么不分场合你还有理了?你觉得这样合适吗?还有脸骂老师同学你?但说实话我真不想在课堂上发生冲突,我调节一秒,说:你这样说我还是蛮生气的,我觉得你没有尊重我。你们的行为客观上干扰了我,使我无法专注上课,我有点不习惯,这里是教室,公众场所,学习的地方,我觉得我们要注意自己言行的分寸,这样既尊重老师同学也让自己更得体一些,用蛮横无理来掩饰自己窘迫和不好意思,其实没什么作用。我们都调节一下,继续上课。避免了冲突也引导教育了孩子。这种我向性语言最小程度了对学生的否定,不直白教什么行为,促使学生愿意反省改变行为,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努力。同时也让学生把老师看成一个真实的会感到失望、难过、生气、恐惧“真实”的正常人,一个和学生相似的常人,增进亲密感,最小限度减少对师生关系的损害。整个我向信息由事实——感受——理由构成表达真实自我感受,达到表达自己传递信息的功能。
三、 有效沟通要有同理心(理解与尊重)
就是我们老师能设身处地去倾听去感受孩子的内心。就是同感,感同身受不带任何同情怜悯的真实去体察对方的心情。能设身处地用孩子眼睛看世界。例如:安安的例子,吃零食的例子。
四、 有效沟通要能引导与开悟
很多时候学生的错误并非品行道德的过错,更多的是不知道怎么做或者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情况下的沟通批评指责没有任何意义,直接有效的沟通最终一定是能引导孩子,开悟孩子,让他们明白事理、知道怎么做。(校服的例子,早恋喜欢的问题。)
实话说,教育就是一场修炼,同样的问题虐你千遍不厌倦,保持优雅淡定实在很难,更不用说讲究艺术,但我深信,我本善良,伤害非本意,孩子也相对单纯,拿出我们的善意与智慧,有效沟通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