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请输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资讯 >> 校园新闻 >> 正文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学生

作者:李先艳 来源: 第三期教师论坛演讲 时间: 2016-06-17 18:31:57 点击: 1915

   罪莫大于无道,怨莫大于无德,讲的是道德的重要性。道德是关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善恶、美丑等观念、原则和标准的总和。作为教师,有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教育部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有六个大的方面,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我想谈谈关爱学生这个方面。

一、关爱学生的源起

关爱学生是对传统教师德性的肯定与延伸。关爱学生,最早可追溯到上古尧舜时期,作为司徒教化民众,相当于老师,具有“聪明而仁”的秉性,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具有仁且智的鲜明特点。仁且智,是古代中国对于教育者人格境界和师表风范的最高追求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也包含了“仁和智”的思想。可见,仁且智在现代教育中仍然是教育者人格境界和师表风范的追求。就是爱人,即要关心和爱护他人,作为老师就要关爱学生。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关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

二、关爱学生的内涵

关爱学生作为一种道德要求,与其他的道德要求一样,具有行为标准模糊性,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原则性规定,而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学生有个简要说明,包含以下内容: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大家对这些具体要求是耳熟能详。我们也一直在遵守这些行为准则。

三、关爱学生的新要求

如果对08版本和97版本就关爱学生这个方面,作个简单的对照,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这两个版本在措辞方面有变化,97年提到的是“热爱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变成了08版的“关爱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08版本多了人情味,要求师生关系更亲近一些。97年提到的“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变成了08版的“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我们发现,08版本的要求更具体了,更凸显政府对学生的安全和健康的重视,这是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修订的,沿用至今。这种变化是一种导向。要求我们老师更具亲和力,更加确实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深入学生和保护学生。这也是我们学校一直在提倡,老师也一直在践行的道德观念。

四、我们学校对于关爱学生的补充条文

地方各个学校在教育部出台的师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更加详细的《教师日常行为规范》。我看到我们办公室张贴的就有我们学校2012年出台的《教师日常行为规范》,一共二十五条,作为行为细则,自然要比教育部条文多。其中就关爱学生这个方面,有几条新的补充内容,比如:关心爱护有生理缺陷和病残的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单独与个别异性学生谈话时,注意场合和分寸等。提到了几点怎么关爱学生的要求,细化之后的操作性增强了,是不是日常行为规范中没有涉及的其他关爱学生的行为老师就可以不做呢?那肯定不是的。要做,怎么做呢?以下,我谈两点体会

五、两点体会

关爱学生作为一种道德,存在形态多元的、多层次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解读,就是同一个老师,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解读。更何况学生的需求千差万别,学生的家长对老师的期望也是不尽相同。所以就是同一个老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爱的形态和层次也是不一样。在这纷繁复杂的背后,有没有一般的规律呢?应该是有的。

首先,关爱学生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层次。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关爱学生肯定不会忘记学生的这样几个需求层次。所以如果一个学生同时有多层次的需求,那我们肯定按层次从低到高的顺序来帮助他。这让我想到了几个例子。

上上届我的一个姓罗的学生,初一就在我们学校住读,每天晚上都有老师负责查寝,有的老师很细致很有爱,有时会给住读的学生一些糖果,有一次,小罗同学的父亲专门来到学校,跟我说一定要当面感谢查寝的某某老师,说那个老师那么爱他的孩子,家长很感动。说实话,对于有心的老师来说这只是个举手之劳,不是刻意而为,但是对于初一住读的孩子而言,这切是一种莫大的福利,满足了他最基本的对于食物的生理需要,也关照了他的社交需要。所以,他和家长能敏锐地感受到老师的爱。

另外一个例子,我们初三现在正抓一次性合格率,因为时间紧,有时候会在放学后留一下学生,有一天有一个孩子不乐意了,带着不满情绪公然开溜了。第二天,我跟他说:老师那么辛苦地负责任地辅导你,那是对你的中考负责,是对你的爱,那你咋还不领情呢?他只说了三个字:我饿了。对于当时的他而言,中考还有几天,但是饥饿就在眼前。我们在关注他的最高层次需要,却忽略了他最基本最紧急的需要。

还有个张姓孩子,家长很重视他的成绩,元月调考之后,跟班上几个同学关系不睦,每天回去之后心情糟糕,跟家长汇报,班上谁谁说他坏话了,别的班上谁谁也说他坏话了。学习也受到影响,成绩下滑了。此时家长关心的已不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转而关心孩子的较低层次需要即社交需求。班主任老师很关爱学生,据此调整了自己的辅导策略,花了很大气力帮助孩子走出社交困境。因为老师解决了学生最痛苦的难题,满足了他的需要,所以家长和孩子对老师非常感激。

这些事给我的启发是:我们关爱孩子的时候,想想,我们此时给的爱,是不是孩子需要的,是不是他诸多需要中最紧迫需要的。

其次,关爱学生要用语言表达出来。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动。我们关爱学生的时候,更多的是表现为各种爱的外部行为,尤其是非常实干的老师,每天都会有关爱学生的外部行动。但,是不是我们的爱的外部行动,学生都能体察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都能及时感受到老师的爱的意图呢?并不完全能。

上届一个李姓男孩,他高高大大,爱好广泛,在班上人缘很好,和谁都聊得来,但自制力差,上课时极易讲话。为此,我没少找他谈话,也批评了他不少。后来,他跟同学聊,说:老师不喜欢他。但实际上我是很喜欢他的。后来,我再找他谈话的时候,先跟他表白表白,说,老师很喜欢你的,正是因为喜欢你,所以才不厌其烦地找你谈话,帮助你改进不足,后来他上课讲话的坏习惯改了不少。

还有一个刘姓孩子,班主任其实很赏识他,给了他很多锻炼表现的机会,可是,有一次,他犯错了,班主任比较严厉地批评了他,他产生了抵触情绪,声音也高了起来。这位班主任很机智,马上冷静下来,细数平时对他的关爱,孩子听着听着,情绪平稳下来,并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其实不光学生,我们要用语言表达爱。对于家长,我们也要适时地表达,我们对他孩子的爱。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被老师喜欢。如果我们跟家长在针对孩子的问题上,感情互动到位,家长对老师的教育工作也就比较配合。

以上几个例子,给我的启发就是,关爱学生,我们不仅要有行动,还要有语言。

师德规范有底线,有红线,我们要守住底线,不触红线。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不图回报的。用我们内心的仁爱,通过恰当的方式,遵循科学的规律,适时地将爱传递出去,让爱成为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