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
作者: 来源: 浏览量:6656 发布时间:2011-09-26

教育要面向21世纪,面向知识经济,就必须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未来社会日益表现出高变化性、高竞争性、高创造性、高合作性和高冒险性,只有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能适应、才能成功、发展。21世纪教育要解决的最重要总是就是如何造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广泛开展创新教育。

 

  我们的传统教育、教学不十分重视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有意无意地限制、扼杀人的创造和创新。我们的教育极少以创新表扬人,大都认为那些十分听话,循规蹈矩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记忆力好,善解人意,书本知识掌握得牢就是优秀生。对那些有创新意识,常发奇想的学生讨厌,认为他们不安分,尽添乱。我们基础教育的特色是教死书、死教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低,知识面窄,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意识。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许多专家学者都尖锐地提出,在激烈竞争的现代信息社会里,“不创新,就死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提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目标的9精辟表述。我们必须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树立在继承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智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思想。我们必须认识到是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优秀教育家和教书匠的根本区别之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考虑一个问题:当学生出现“奇思怪想”、“奇谈怪论”时,你能否从中发现创新的萌芽?这是对教师智慧和能力的挑战。

  请看两个教例:

  例一:一堂初中物理课上,老师花了很长时间讲“惯性”的概念,让学生在书让划出来,然后要求默诵。几分钟后,他开始提问:“什么叫惯性?”学生们大都紧张起来。只有一两个人举手。这时,一个平时颇让老师“头痛”的学生却高举起手。老师叫他“说说看”。不料这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道:“老师,我想问问,如果地球突然停住不转,地球上将出现什么情况?”这一问,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交头接耳,纷纷议论。这位老师一时语塞,脸上颇为尴尬,便板着脸高声呵斥:“谁问你这个了。我叫你背诵‘惯性’,上课为啥不专心听讲……”。

  例二:一位青年教师教秦牧的散文《土地》时,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一个学生问道:“老师,野马怎么还会有缰绳?”这一下使毫无思想准备的老师张口结舌,支吾半天,不耐烦地说:“你如少钻些牛角尖,你的学习成绩还会好些吧!”弄得这位学生非常难堪,学习兴趣全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段话语重心长,而耐人深思。说到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一般人认为这是属于少数具有特殊才能的人的专利。他们没有看到创造、创新有两类型。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性”,指天才、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等特殊人物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创新能力,它可以产生出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物。还有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是谁都具有的。对于旁人也许不是创新,但对他自己来说是“发已以前之所未发”,的确是新的。我们应该看到人人都有创造和创新能力,只是水平不同罢了。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创造性、能动性,是人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力量,它若不被唤醒,就会萎缩乃至泯灭;它若得到开发,就再现为人类特有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意志和体力。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常常忽视了每个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创造、创新的天赋,他们随时都可能迸发出各种各样智慧、新奇的思维火花。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是先定好框框或答案,让学生老老实实地依样画葫芦。

  上边两例中的学生则被认为是“幼稚可笑”或“奇谈怪论”、“奇思怪想”。我们的教育是用一个模子逆造统一的标准化的人,这是对人性的扼杀,对人的创新才能的压抑,决不是良好的教育。事实说明,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禁锢的课堂中,绝难产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只有创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求知道路上探索前进,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师生展开观点争鸣,鼓励学生公开指出教师的教学错误,这才是适宜于创新萌芽的优质“土壤”。再举两例:

  例: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分马》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我认为《分马》这个标题不恰当。”宁老师问他为什么,学生说:“你想啊!白大嫂子分的不是马,是骡子;老初头分的也不是马是牛;李毛驴分的也不是马,他拉走了两头毛驴。明明牛马驴骡全有,题目却叫《分马》,不恰当。”宁老师请他重新给这篇课文拟个标题,这个学生说:“分牲口。”宁老师鼓励并表扬了这个学生,说:“《分马》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作品,你敢于向名家挑战,值得表扬。”话音刚落,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您错了!课文注解1写着呢,本文标题是编者加的。他不是向作者周立波挑战,而是向编者挑战。”这个学生指出了老师的失误,宁老师不仅欣然接受,而且表扬这个学生说:“很好!我一时疏忽,说错了,你马上给我指出来,非常好!从这一段时间看,你们一不迷信名家,二不迷信编者,三不迷信老师,这是值得称赞的。”

  例二: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这时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题的学生竟灰溜溜地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于老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迭可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于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噢,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从上述两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学生的创新幼芽在如此精心的养护下何愁不会发芽滋长,开出艳丽芳香的花朵。心理学研究认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具有以下特征:1.想象力丰富,作文能独立选材,题材新颖、风趣;2.对环境的感受能力强,能觉察别人忽略的事实;3.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4.能提出卓越的见解,以新奇的方式心理事情;5.心智活跃,思路畅通,解答总是敏捷;6.办事热心,坚持不懈,不怕挫折;7.独立性强,有主见,不轻信别人;8.有自信心,有理想;9.兴趣广泛而专一;10.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鉴于此,学生创造品质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学生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二是重视学生思维的流畅法、普遍性和独创性。三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1997年诺帆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更多地出自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有利于从多视角探索种种可能。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培养传统教育注重的常规的、逻辑的思维能力,即求同思维、收敛思维,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非常规的甚至反常规的思维,即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四是培养学生急骤性联想能力。急骤性联想是指集思广益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取极迅速的联想,引起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长期的工作,而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能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更加融洽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更多的独立思考的乐趣。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一个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提出来的,由于注入式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而启发式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造力。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启发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启发式的最佳境界。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十分珍惜学生勤思好问的积极性和探索的热情。学生提出总是或回答问题即使是幼稚的、荒谬的、错误的,教师也不能嘲笑、讽刺和压制学生。要尽可能少用负评价。惩罚和指责会破坏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羞怯、害怕的心理,从而抑制思维,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认可和赞许,是学生建立自尊和自信的重要外部条件。只要可能,教师都应设法表扬学生,肯定学生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创新。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天赋,要千方百计使学生的创造性天赋得以展现和提高。教师要格外珍惜和爱护学生的“幼稚可笑”、“奇谈怪论”、“奇思怪想”,善于从中发现想象的火花。对那些那怕是稚嫩的创新萌芽也要精心养护,而没有权力去扼杀他们。

  我们的传统教学存在着威胁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观念和言行。学生的创造性就在非适宜的“气候”与“土壤”中枯萎了。教师必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饱含支持、鼓励、肯定、接纳、承认、赞扬、欣赏等积极成份的环境气氛对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保护是必须的,它适宜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北京光明小学坚持课堂教学“无错原则”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已实实在在地溶入光明小学每个教师的教育思想中,变成他们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课堂上老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当“观众”,或者老师和几个“能说”的学生占据“舞台”的场面已得到根本改观,代之的是每个学生都能当“演员”,在“舞台”上大显身手。他们深切体会到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火的探索欲、求知欲、表现欲,但心理上又存在怕被负评价的焦虑,因而胆怯、退缩。坚持课堂教学无错原则,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成长中的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和回答的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进行延迟反应,将重点放在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与改进上。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让每个积极参与的学生都画上满意的句号,使学生的参与有安全感。

  与“无错原则”相伴随的是教师语言、行为的变化。以前那种“没想好,不要急于发言”、“想好了再举手”、“看谁能替某某回答这个问题”、“……或者把对问题答不上来或答错的学生撂在一边的消极暗示的现象消失了,换来的是,语言、行为中的积极暗示,会意的一笑,赞许的点头,积极肯定的语言,同学的掌声等等。试想在这样的学习环境、氛围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能不发展、提高吗?要培养有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还必须有创造型的老师。教师的创造性品质与学生的创新能力成正比,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创造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1.具有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2.有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能自觉地与陈旧的教育观念决裂,树立起宏观的教育观念、立体的教育观念、终身教育观念。多样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观念等。3.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胜利感,自我期望值高。4.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的批判精神,不满足于现成的经验和结论,敢于突破老框框,另辟蹊径,标新立异,敢于发表可能会引起争论的观点;敢于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工作风格和特色。5.有发现学生创造潜力的水平,能从学生的言行中发现创新的萌芽,善于引导,杨其长而补其短,不嘲笑、讽刺、压制学生,不动辄指责学生。6.有开发学生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能力,善于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创新意识,铸造学生创新的心灵,陶冶学生创新的情感锻炼学生创新的才能,等等。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首要任务。故而朱容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指出:“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我们如果将学生的创造才能、创新精神压抑、限制了,是我们的渎职。作为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创新精神、创新萌芽视而不见、漠不关心,就是不称职的教师。作为学校,如果没有形成弘扬创造、创新精神的氛围,没有形成适宜学生创造、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就是失败的学校。时代呼唤创新教育,让我们为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